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文化资讯 > 正文:“天涯”:海南的文化符号

“天涯”:海南的文化符号
2013-06-25   来源:中国文化报    点击:

       以“经济特区”闻名全国的海南,其文化角色并不突出,但是,如果能读懂“天涯”两个字,也许会对海南文化多几分了解和认识。

海南有3个“天涯”,分布在两处:三亚和海口。三亚的天涯常与海角并称,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,那是地理意义上的,也是最有历史文化色彩的天涯;海口的两个“天涯”则更具社会意义和时代特色,一个是《天涯》——纸面阅读流行时期国内最著名的文化杂志之一,另一个是数字时代颇具影响力的网络社区。

天涯海角:一种情感从文字落到石头上

从三亚市向西南方向马岭山驱车20多公里,就到达了被称为海南旅游标志和代名词的天涯海角景区。就热带海滩风情而言,这里比不上三亚的亚龙湾、大东海景区,但游人并不见少——在晴空艳阳之下,在三十四五度的热气中,景区售票处人头攒动,景区内游客成群,礁石前或礁石上都成了留影佳地。

“很长一段时间,天涯海角的游人超过亚龙湾,这说明了文化因素有时会产生奇特的作用。”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李少君认为,在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和中国文化中,天涯海角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和寓意,寄托了人们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。

从汉末文人的“相去万余里,各在天一涯”,到唐朝吕岩的“天涯海角人求我,行到天涯不见人”,再到元朝马致远的“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”…… 古代文人通过“天涯”二字表达着对异乡和离别的独特感受。“天涯”二字落地是在1727年——那一年,崖州知州程哲在海边一块大礁石上题刻了“天涯”。

如今,这块礁石是海南甚至全中国最有名的石头,不过它并不是天涯海角景区最早的石刻,最早的一块是1714年钦差大臣苗曹汤巡边时所镌的“海判南天”。1909年,崖州知州范云梯题刻了“南天一柱”,这块石景后来出现在两元人民币的背面。1945年,澄迈籍将军王毅率部队至“天涯”石刻,感慨中题刻“海角”。至此,“天之涯海之角”通过礁石这一载体完整地呈现在人们面前,将一种情感和文化内涵付诸有形。

《天涯》:曾经一本看天下

在海口市国兴大道69号院内的一幢楼,乘电梯直上6层,左转有一条长廊,长廊右端有两间办公室,小间是排版室,大间是编辑室,室内和门口都码放着一堆堆牛皮纸封面的杂志……这是记者日前探访《天涯》杂志编辑部所见。

“新媒体发展越来越强势,传统纸媒的生存境况不乐观。”面对这些“滞销”的往期《天涯》,现任杂志社主编王雁翎对记者说,她从1992年进入杂志社,今年5月接任主编一职。“我热爱这份杂志,对它有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。在今天如何继续办好《天涯》,保持、发扬它的影响力,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。”王雁翎说。

创刊于1972年的《天涯》是海南省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,在1996年之前,它只是全国众多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期刊群体中的普通一员。直到1996年,时任社长韩少功、主编蒋子丹对杂志进行了改版,定位为“具有道义感、人民性与创造力的文学文化刊物”,突破纯文学观念,发扬中国杂文学即大文学的传统,设立了“文学、艺术、作家立场、民间语文、研究与批评”五大栏目,注重培育和保护各种边缘的、新异的文体。此后约10年间,《天涯》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广泛关注,屡获殊荣。

“在文化气息不太浓厚的海口,《天涯》杂志是一道炫目的人文风景。”李少君认为。他曾担任《天涯》杂志主编多年,从改版那年当兼职编辑算起到卸任主编,前后10多年,亲历了《天涯》最辉煌的时期。“在喜欢海口的理由中,《天涯》曾与蓝天、碧海、阳光等自然因素相提并论,一些读者甚至会趁着到海南旅游或出差的机会专门到杂志社看看,和编辑们聊聊天,再买几本旧刊带回去收藏品味,当做额外的旅游参观项目。”

彼时的《天涯》,被称为“中国思想界和知识界一面最明亮的镜子”,何以如此?“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然,不是哪一个人的力量。”李少君说,“那是一个特殊时期,网络的影响力还未形成,各种社会问题和新旧观念涌现、交汇,思想界的思考和讨论比较活跃,社会现实需要一种新的文化产品,《天涯》适时改版出现并在之后的10多年里几乎介入了所有重大社会事件与问题的争论。”

而如今,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,《天涯》作为文化符号和文化标志的身影显然日趋模糊,当年盛况亦难重现。“但是文化的力量还在,只要有人投入,总会催生新的东西,出现新的文化状态,将来海南仍有领先文化的可能性。”李少君说。

“《天涯》的发展得益于海南宽松的文化氛围。作为属地海南的一份杂志,我们生于斯长于斯,多年受惠于这片热土,有责任也有义务回报海南,但文学期刊与政治、经济并非简单的服务、宣传的关系。”王雁翎在谈到《天涯》与海南的未来发展时说,“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,不能只有旅游,更要有文化。《天涯》,就是海南的一张文化名片。”

天涯社区:网络文化的“新物业”

从1999年3月创办名为“天涯”的网上虚拟社区至今,海南天涯社区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天涯网络公司”)的办公地址就在海口市滨海大道帝都大厦,不同的是层数变化:最开始只在第8层,现在增加了第10层、16层和21层。

记者在8层见到天涯网络公司总编辑胡彬时,他正准备出差,采访进行到一半时已是中午,中心办公区的光线变暗,格子间的员工陆续进入午休状态。“我们做的是服务,不发表内容,你在网络社区里看到的海量信息都来自网友。”担任总编辑一职已有13年的胡彬告诉记者,“打个比方,我们好比物业公司,网民是业主,我们只是为他们做做保洁、管理环境,让大家乐于在那里发言交流。”

早期的天涯社区与《天涯》杂志关系密切。“《天涯》是他们的第一个合作伙伴。”李少君回忆,“1999年,《天涯》有一些经济困难,邢明也需要内容合作,于是,《天涯》帮助做内容,比如邀请或推荐知名学者在天涯社区的论坛上活动,那几年,两个‘天涯’的互动很强。”

李少君口中的邢明是天涯网络公司董事长兼总裁,海南文昌人,毕业于中山大学。在海南做文化的多数是外来人,邢明属于“少数派”,也是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人,以他为首的团队所运营的天涯社区、海南在线、海南旅游网,使海南网络业在全球华文网络界占据着重要的一席。2010年,天涯网络公司成为文化部授牌的第四批7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,也是当时海南省唯一获此称号的企业。隔着位于21层的会议室的玻璃,记者看到了那块“金字招牌”,当时,身在广州的邢明正和下属召开视频会议。

“近3年来,我们得到了政府的多项实际支持,包括政策、人才引进落户、文化产业资金支持等,但最棘手的问题还未解决——如今分散的办公区既不利于内部工作联系,也不利于上级的工作视察和重要的商务合作,希望未来能有独栋办公楼或园区。”胡彬说。

在天涯社区的8000多万注册用户中,海南用户只占2%;在天涯网络公司的700多名员工中,海南人不到1/3。“尽管起于海南,但不局限于海南。”胡彬认为,“天涯的全球定位决定了它不可能面对本地,我们不会因为某个地方产业格局的调整而变换市场策略,但会积极支持所在地的产业发展,并在此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契机。” 



下一篇:哈尼梯田成功申遗 保护管理责任更艰巨 上一篇:红河哈尼梯田和天山跻身世界遗产

0